Home » 地理增見聞 » 鹹海東部水域六百年來首次乾涸

鹹海東部水域六百年來首次乾涸

(資料來源:國家地理雜誌 http://www.ngtaiwan.com/8638)

 

曾經浩瀚的中亞大湖因提供農業灌溉用水而逐漸縮小。

2000年(左),相較於1960年(黑線標示範圍),鹹海面積已經縮減很多。2014年,由於有更多湖水被引為灌溉用水,加上氣候乾燥,鹹海東半部終於完全乾涸,為六百年來首見。PHOTOGRAPH BY NASA EARTH OBSERVATORY

撰文:Brian Clark Howard

編譯:胡宗香

位於中亞的鹹海曾經是世界第四大湖,但一直在縮小中,最近更抵達新低點,原因是數十年來的灌溉用水引流,以及最近的一次乾旱。美國航太總署(NASA)本週發布的衛星影像顯示,這座淡水湖的東部水域現在已經滴水不剩了

「這很可能是這裡六百年來首度完全乾涸,上一次是中世紀時因為阿姆河被引流至裏海而導致的乾化。」西密西根大學榮譽地理學者與鹹海專家菲利浦‧米克林(Philip Micklin)在針對鹹海東部水域的發言中指出。(瀏覽鹹海乾涸後的景象)

由NASA測地衛星(Terra satellite)在8月攝製、並於本週二發布的一張影像中,鹹海少了東半邊,與2000年8月25日拍攝的影像有顯著差異。

鹹海其實是一座淡水湖,面積曾一度廣達6萬7300平方公里。長久以來鹹海都被繁榮的城鎮環繞,豐富的物產孕育了利潤豐厚的麝田鼠毛皮業與蓬勃的漁業,提供了4萬個工作機會並且為蘇聯提供了六分之一的漁獲。

曾經,流入鹹海的是中亞最浩瀚的二條河流:阿姆河(Amu Darya )與錫爾河(Syr Darya)。但是在1960年代,蘇聯工程師決定要讓廣袤的乾草原變得蒼翠繁茂,因此他們建造了一套巨大的灌溉系統,包括總長3萬2000公里的水道、45座水壩和超過80座水庫,全都為了灌溉哈薩克與烏茲別克境內廣大的棉花與小麥田。

然而這套系統東漏西漏,也缺乏效率,於是兩條大河最後只剩下細細水流。在後來的幾十年中,鹹海縮小成幾座小湖,加起來的水量只有原來那座大湖的十分之一,含鹽量也因為蒸發作用而高得多。

過去數十年來的乾化造成數百萬隻魚死亡,湖岸後退到離城鎮數公里遠,而僅存的居民飽受沙塵暴所苦,裡面還含有當地的工業化農業與武器測試所產生的有毒殘留物。(瀏覽對照集:消失的鹹海)

到了2000年,鹹海已經分成哈薩克境內的北鹹海(小鹹海)與烏茲別克境內的南鹹海(大鹹海)。南鹹海又分裂為西葉與東葉。南鹹海的東葉在2009年幾乎乾涸,但在2010年又因為雨量增加而水量回升。

米克林指出,最近的乾化是因為河水持續被引為灌溉用水,而帕米爾山脈的落雨和降雪變少,也影響了流入阿姆河的逕流。

由世界銀行贊助的水壩與復原計畫於2005年在哈薩克啟動,目標是改善錫爾河的健康,並增加流入北鹹海的水量。從那時起,水位已見上升,鹽度也減少了。

不過米克林說,他預期鹹海東部水域的週期性乾涸還會「持續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