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地理增見聞 » 台灣的地形景觀與自然災害

台灣的地形景觀與自然災害

台灣是一個位於西太平洋的一個小島,由於板塊運動的擠壓,造成了台灣地區特殊的地質與地形。比之於全世界,地形的多樣性與珍貴性,也毫不遜色。說明了這個小島,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地形特色。基本上,台灣的地形景觀大致分成下列幾個類型:

  1. 山岳型:包括了台灣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與一千至二千公尺的中級山。至於一千公尺上下的山丘中,尤其是北部的七星、大屯火山,又是令一種景觀。
  2. 海岸型:包括了台灣北、中、南、東部的不同海岸類型外,更包括幾個主要離島。海岸地形變化複雜,不但具有遊憩欣賞價值,同時亦有許多資源可供利用。西部的堆積性海岸或泥質潮汐灘地與濕地、潟湖都是具有高生產力的海岸,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3. 河岸型:包括主、次要河川與支流和小溪。河川的上游、中游、下游的景觀類型皆不同,形成不同的景點非常值的開發的地點非常多。
  4. 地質型:包括因為岩性所造成的景觀,例如泥岩所造成的惡地地形、礫岩所造成的火炎山地形、岩漿所造成的錐狀火山地形與玄武岩方山地形、泥岩岩漿噴出所形成的泥火山地形。
  5. 作用型:包括各種地形作用所造成的地形,例如溶蝕作用所造成的石灰岩地形。
  6. 其他型:包括其他因為人為的文化特質(例如溫泉的利用)乃至於宗教因素(例如各種山形的膜拜與27聖山靈地等)而具有特殊地形景觀等。

 當然上述的分類僅就其地理位置與地形特徵區分,各類彼此會有重疊與互補的現象,將來可以繼續做更深入的分類。同時,地形景觀也會依照不同的氣候(例如春夏秋冬與早午晚和晴雨)、不同的時間(例如高山上的雲海)、不同的大小尺幅(例如大的板塊運動所造成的大規模海階與高位河階、小的活斷層剖面及因差異侵蝕所造成的豆腐岩)而有所差異。如此的差異,便造成了台灣地形景觀的多樣性。這個多樣性在小小的島嶼上所展現的地形景觀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的確是非常值得我們珍惜。同時上述多樣的地形特色,由於地表的侵蝕力量與旺盛的搬運、堆積力量,造成了地表地形景觀呈現動態的變化。許多的地景會在短時間內,有很大的變化。

 許多不可再生的珍貴地景也常為人們有意﹑無意的破壞。尤其是在颱風豪雨所帶來的破壞力,常引發地表的侵蝕與搬運現象,不但造成許多山崩、地滑、土石流、土壤沖蝕的災害,也使許多珍貴的地景無法回復。政府與民眾每年都要為這些脆弱的地形與災害付出極大的代價。

 如果我們看看這些主要的災害,我們可以發現,有一些災害是由於地表的自然作用所引起的,然而仍然有一些是因為我們的土地利用不當或與土爭地所引起的。諸如:

  1. 颱風:颱風是威脅台灣地區最嚴重的自然災害。由於台灣位於颱風路徑的要衝,因此颱風所帶來的豪雨,常造成山洪爆發,沖毀河堤、農田等,並造成下游及低窪地區的積水,引發水災。由異常降水,例如由熱帶低氣壓所引起的豪雨或西南氣流所引起的雷雨與鋒面雨及暴浪,均會造成台灣地區的災害。以賀伯颱風為例,阿里山氣象測站所量測的24小時降水量,高達1748.5公釐,接近世界記錄,也說明臺灣地區的豪雨所造成的侵蝕力量,是非常驚人的。(表1)
  2. 地震:台灣因位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洋板塊的接觸帶上,因板塊運動所發的碰撞和摩擦而導致的地震特別多。台灣的地層常因為地震造成崩山、地滑、土壤液化與承載力不足的現象乃至於地層下陷的問題。九二一大地震的威力,相信所有國人感同身受。雖然許多房舍與山崩、地滑的問題,造成許多的生命財產的損失,許多的救災、復舊等工作,持續的正在進行中。事實上,地震是地表的一種自然現象,可怕的是其無法像颱風一樣可以預測,也無法預知發生的地點與時間、規模。長久以來,地球演化的過程中,地震在地表已留下許多的痕跡,這些痕跡便是我們所處的高山、丘陵、河階等地形。君不見此次地震一下子就把大地抬升2-9公尺不等,這些來自地底下的力量,的確不容我們小看。過去我們看到臺灣有許多的河階、臺地等,現在更可以想像這些地形應該都是不知道何時的地震所抬升出來的。

    而經過這次地震,我們也更瞭解原來我們所居住的地方,許多地形坡度或型態突然變化的地方,通常都是地質特性改變的地方。當然斷層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如前所述,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像美國洛杉磯地區前一陣子也發生過規模非常大的地震,由於位處人煙稀少的地帶,所以沒有造成太大的損失。但因為我們要密集的利用這塊大地,所以相對的就有許多的災害發生。集集地震造成了台中、南投地區許多的傷亡,就是一個例子。過去我們並沒有太重視,甚至忽視了這問題的嚴重性。所以這次大地震來臨,政府與民眾便措手不及,窘態畢露。對地震的瞭解乃至於防範措施等問題,亡羊補牢之計,便是好好從各種問題找出對策。 就地震對地景的影響而言,此次地震可以發現有許多的山崩、地滑、岩屑滑落、土壤液化的問題。上次賀伯颱風之後,有許多的地表物質向下邊坡移動,都被泛指稱為土石流,而被戲稱為泛土石流化。而此次地震之後,許多的崩山、地滑、岩屑滑落都被稱為走山。看來此次地滑、岩屑滑落都被稱為走山。看來此次地滑、岩屑滑落都被稱為走山。看來這次地震之後,也將有泛走山化。

  3. 崩山:台灣由於地理環境特殊,地形陡峭、坡度大、地質脆弱,地震頻繁,再加上降雨強度大,豪雨與山崩常造成交通道路中斷、房屋遭掩埋等,並造成人員傷亡。主要的原因是除了草嶺與九份二山有大規模的地滑現象,也衍生出許多的問題外,草嶺與九份二山的山崩的形式與分佈,也是非常棘手的課題,因為大規模的土方,正準備等機會向下坡移動,下邊坡與集水區下游,乃至於哪些水庫有嚴重的淤沙問題,都是我們面對地震的善後問題時,必須面對的。此次地震中,草嶺的地滑是非常大規模的地滑,主要的現象是大量的土方沿著一個傾斜的滑動面,向下邊坡滑移坡度約12度。九份二山位於南投縣的國姓鄉的南港村。實際山崩的位置,距離九份二山有一段距離,這裡的山崩現象,也是一種地滑現象,鬆散的岩塊沿著滑動面滑動。最高的距離高達1.5公里。而滑動面的地質也是個不透水面。雖然其規模不如草嶺大,但是其滑動面的坡度則比草嶺大了一倍,約有24-26度。根據航空測量的估算,草嶺地滑的土方量高達一億四千多萬方公尺。這些大量的土方不但阻斷了清水溪達四、五公里長,堆在河道上的土方高達100多公尺,也就是接近35層樓高。其所造成的偃塞湖,也因此形成一個定時炸戰,不知道何時會在像民國四十年潰決一樣,造成許多人喪生。而這次地震中,雙冬的九九峰成了光頭山,也屢見於媒體,其實那是個岩屑滑落的典型例子。九九峰為礫石層所組成,地震將九九峰的風化、鬆軟的表層礫石岩屑震落,形成另外一種特殊景觀,並不是所謂的走山。

    表二、天然災害分類表

    表2說明了近三年來,臺灣地區常見的幾種環境災害。其中邊坡的問題,是一個常見的現象。因此必須瞭解造成崩坍的種種現象,是大自然的一種自然的作用。這些作用短期上利用一些水土保持的方法或岩錨等邊坡處理工程即可處理。長期而言如何避開這些潛在危險區,限制山坡地無限制的開發,實為各種開發計畫時之戒。

  4. 海岸侵蝕問題:以宜蘭地區為例,宜蘭沿海地區近年來有不斷受海水侵蝕之跡象,根據當地居民描述,有部份地區海灘已後退數十公尺,這種情況在颱風來襲時更為嚴重,原因可能為蘭陽溪河床採砂活動使輸砂量減少,再加上抽取地下水所產生之地層下陷,而導致海水倒灌,海岸後退。嘉義縣好美里一帶於1976與1989年間,平均被侵蝕了每年約十公尺的海岸沙洲。類似的海岸侵蝕問題亦凸顯出台灣海岸地帶的侵蝕問題及其所帶來的災害,將是台灣地區的一個潛在災害問題。
  5. 海岸變遷問題:由於全球性與局部性的海水面變遷造成了世界各國的普遍性重視,主要原因是海岸線變遷常造成海岸侵蝕或堆積的重新分配,許多重要國家的首都或重要都市也多位於河口港或海岸地帶,例如紐約、倫敦、東京等,海岸的變遷常造成經濟、社會乃至於軍事的變遷。台灣是一個海島國家,理論上海岸變遷的問題更嚴重,常影響到海岸的管理與開發。所以海岸的變遷是否有規律性或是其他的異常現象,更應該受到重視。所幸台灣位於板塊碰撞的邊緣,許多的地殼抬升現象,使台灣相對於其他國家較不受到海水面上升所造成的海岸侵蝕的影響。然而儘管如此,我們的海岸線仍有許多地區仍有非常嚴重的海岸侵蝕現象。台灣東部是海岸後退非常明顯的一個地區,台灣西部也由於養殖漁業的超抽地下水與各種工程建設,而造成海岸侵蝕與堆積,常常造成許多工程經費的浪費,以及海岸災害。這些都是因為海岸相對的變遷而來。
  6. 洪水與水患:1998年的汐止水患已經漸漸為人淡忘,然而問題的本質仍然存在,下次豪大雨時,仍有可能發生水患。早在八七水災時,臺灣已承受過水患所造成的大災害。1982年的西仕颱風也造成林口與五股地區的嚴重水患。而發生臺灣地區第一件民眾抗爭事件的二重疏洪道工程,也是因為治水所引起。因此洪水的問題,也可說是老生常談。然而隨著都市周圍的山坡地社區的開發,地表不透水面積的增加與地表逕流的增加,在在放大了水災的問題。表2說明了賀伯颱風後,造成了臺灣地區許多地方積水,包括了台北盆地內的板橋、新莊一帶以及彰化的芳苑、大城一帶。

 本文由台灣的地形景觀的分類著手,並說明主要的災害,並說明地表是非常容易受到侵蝕破壞的,如果再不小心被人們有意與無知的破壞、利用,就非常可惜。由上述台灣地形景觀的多樣性與動態性特質,可以說明地景保育關係著景觀欣賞的重要性,更與我們的生活環境的品質息息相關。值得吾輩注意的是這些地形景觀常呈現動態的變化,本身就常因為其脆弱性與易受地表的作用力侵蝕而消失由地表地殼的擠壓與特殊的岩石,及地表的明顯的侵蝕力量,造成了台灣多樣的地形,同時這多樣的地形特色,由於地表的侵蝕力量與旺盛的搬運、堆積力量,造成了地表地形景觀呈現動態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小島上,處處留下了地殼擠壓的證據,從近乎4000公尺的高山到海岸的海階,在在說明台灣受到地殼擠壓的結果。而海岸沖積平原的生成,也說明了地表的侵蝕、搬運與堆積作用,仍然持續進行著。這些作用雖然塑造出多樣的地景,然而也告訴著我們,在這塊土地的開發上,也有些限制。

 我們可以發現這個兩千一百萬人賴以立命安生的地方,處處充滿著生機。由多樣的地形,動態的變化中,人們學習著與大自然相處。地景隨著時空在變化,然而為了在這個小島能永續發展,如何瞭解這塊地形的種種特色,藉以趨吉避凶,仍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資料來源:http://www.ntnu.edu.tw/eec/eeq/41/eeq_4101.htm)

環境教育季刊(41):1-7  2000年2月台灣的地形景觀與自然災害 林俊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