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日閱讀科學大師」–106年4月09日 師法自然–更輕、更強、更韌的多功能仿生複合材料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106年4月09日 師法自然–更輕、更強、更韌的多功能仿生複合材料
106年4月09日 師法自然–更輕、更強、更韌的多功能仿生複合材料
講座:國立清華大學 材料科學工程學系—陳柏宇 副教授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系列講座由科技部指導、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國立成功大學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共同合作承辦,本計畫主要對象以南部地區高中職(含)以上學生、教師以及社會大眾為主,藉由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國際演講廳場地,提昇一般民眾對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及工程科學的關切;並引發青年學子對科學研究產生興趣,進而推廣至中學生的科學素養,讓科學教育普及至各社會階層,也就是本活動最重要的宗旨。
感謝計畫主持人成功大學李旺龍教授之邀請,擔任106年4月9日講座之主持人。
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系陳柏宇老師與Prof. Marc Meyers合著全球第一本結合「天然生物材料、仿生材料與生醫材料」專書《生物材料科學:生物材料、仿生材料與生醫材料》(BIOLOGICAL MATERIALS SCIENCE: Biological Materials, Bioinspired Materials and Biomaterials),書籍於今年九月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成為國外部分學校指定教科書。仿生材料是近年新興研究領域,「以大自然為師」製作更輕、更強、更韌、多功能且高效率的材料。像是研究鯊魚皮表面,如何透過溝槽化達到抗沾黏的目的,抑制細菌生長;研究鮑魚殼內像粉筆一樣脆的碳酸鈣組成的珍珠層,如何組成類似磚瓦水泥兼具強度與韌性的複合材料,科學家將大自然界看到的有趣的結構「重現」,並保持其特性加以應用。
Janine Benyus說,台灣是一個島國,較有機會面臨環境崩潰的危機,所以更需要學習維持永續生態,最好的方法就是從自然中學習生物和系統,設計更有效率、低污染的生產方式。李教授說,仿生學對很多人來說還很陌生,其實已行之有年,仿生產品也已經在我們日常生活,受到鬼針草啟發的魔鬼氈就是最好的例子,近年來,科學家也從自然中想出了更多令人意想不到又具啟發性的好點子。
隨著科技進步,人們對材料的要求越來越高,堅硬必須,輕量佳,稀有金屬更好,在研究、生產過程往往需要大量的能量、伴隨著汙染的代價,而生物中有許多既硬且韌、人工無法匹敵的構造,卻是由普通的蛋白質和礦物質,在常溫常壓下優雅的形成。清大材料系的陳柏宇副教授從材料科學切入,研究鹿角、鮑魚殼、蜘蛛絲、海綿的機械性質,研發輕、韌、強的材質。
鳥類為了飛翔,從骨骼到羽毛都是中空的結構,巨嘴鳥的喙相當巨大,雖然看起來很笨重,但其實是個既輕且強的複合材料,中空的構造讓喙有龐大的體積而保持輕盈,外面有層薄膜保護結構的完整,兩者結合創造1+1>2的效果;豪豬的尖刺內部是多孔結構,外部由薄膜包覆,形成堅固又抗折彎的特性;在建築、汽車、航太上,都可利用多孔洞骨架降低重量,同時又兼具機械性質。
Comments are currently closed.